訪客留言簿

星期四, 9月 26, 2013

Windows 永遠比不上 Linux 的地方

前言

我這邊說的 Linux,是指 Linux 的發行套件(distro),也就是包了一堆常用程式後,弄成 ISO 檔,給你燒成光碟,可以直接用光碟開機上網,或安裝進硬碟的那種版本。

基本上撇除玩 Windows 遊戲這件事不提,我認為最強的 Linux 是 Ubuntu Linux 8.04(之前之後的發行版本全部都不承認),簡單,自訂性強,會一點點程式就能用得更方便,而且全部的軟體都是免費(FREE=自由)的,也不會偷裝廣告。

這篇文章,基本上是會時時更新的,所以各位有意見的話,還請不吝指教,感謝。

Windows 永遠比不上 Linux 的地方

要錢

Windows 要花錢買(或者是多付費讓品牌電腦或筆電廠商預裝),而且你還會很容易成為正版軟體的受害者。

不過 Linux 只要到發行套件廠商(不一定是營利的)的網站上,就可以免費下載到 ISO 檔,來燒成 CD/DVD 安裝光碟,或建立 USB 安裝碟了,而且通常你想下載舊版也沒問題。(想要服務的話,也可以跟發行套件廠商買服務)

安裝光碟無法拷貝

就算你擁有合法授權,買的也是合法版本,但你就是沒法建立 Windows 光碟的 ISO 檔,因為光碟有防止複製的設計。(即使你只是想用 USB 安裝 Win7 也沒法靠合法管道取得正體中文的 ISO 檔)

(2013.11.08 21:21 補充:經網友指正,這是因為製作出來的 ISO 檔,是 UDF 1.02 的關係,所以 7-Zip 跟 USB Tool 才會出錯,但我還找不出解決方法。Win7 跟 Ubuntu 12.10 光碟在 ImgBurn 中看見的光碟內容比較圖請見此

(2013.11.08 22:18 補充:經網友測試報告,用 UltraISO 可以製作出正常的 ISO 檔,不過暫時還是無法確定是 ImgBurn 的問題,還是微軟方面的問題)

(2013.11.08 22:21 補充:另外補一下個人的額外測試報告,用 ImgBurn 製作出的 ISO 檔,雖然 7-Zip 跟 USB Tool 都無法辨視,但卻可以正常使用虛擬機器掛載,及用 ImgBurn 燒成光碟,所以其實 Windows 光碟並沒有防拷,只是我原本想要製作 USB 安裝碟卻失敗,因此照經驗推論向一個可能原因,但結果是驗證不足,抱歉誤導各位了)

對 Unicode 的支援不徹底

也許是因為寫程式的都是歐美人,所以到現在還是根本不知道支援 Unicode(萬國碼、簡單說就是一個放有全世界文字的資料庫)的重要性,結果連 Linux 跟 MAC OS X 都完全進入 Unicode 的時代,新的 Windows 版本上還是在相容一堆非 Unicode 程式,允許他們寫出換個語言環境就變亂碼或不能使用的東東,而不是把他們拉上來,這種放縱也造成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包含那些會跑出亂碼的網站,也是受這間接影響而無法進步)

然後居然還會讓 Linux 軟體的 Windows 版本,也出現不支援 Unicode 的問題,真的是非常討厭。

(2013.09.29 03:56 補充:其實 Linux 到現在也是有些程式沒支援 Unicode 的,不過我個人還沒碰到,暫且不提)

爛到爆的安裝光碟

大概是太習慣讓人買來的電腦預裝 Windows 了,所以根本沒考慮過自行安裝電腦的人,會希望怎麼安裝作業系統,所以才會有得在極短時間內,按下 Enter 鍵,才給安裝的蠢設計。(註:經人說明,這是要避免有安裝作業系統的人,誤進入光碟安裝步驟的設計)

而且沒有很徹底把使用介面在地化(以台灣來說就是全程都有中文),安裝時間又長,可以說是非常不親切。

然後在預裝 Windows 8 的筆電上,居然還沒辦法安裝 Win7,或是想裝也會當機,根本搞不懂為啥要不經使用者同意就開啟這種功能(Secure Boot)。

(2013.09.30 18:12 補充:其實 Win7 安裝光碟只有一開始要你按按鍵才會進入安裝的開始那幾步驟是英文,後面可滑鼠操作的畫面都是正體中文,可是使用者名稱打錯按了下一步就改不了,s*ck)

很 s*ck 的 USB 安裝碟

(註:我是用 WinToFlash 製作 Win7 USB 安裝碟的,也許微軟官方的 Windows 7 USB/DVD Download Tool 不一樣,不過我沒閒情去實驗了)

Win7 的 USB 安裝碟很爛。

第一次插上去安裝時,雖然不必在限時內按按鍵,就會進入安裝畫面,可是裝好重開機時,居然是直接倒數計時就重開機,結果就是重開機後, USB 碟還插著,又會跑一次安裝。

然後使用者名稱打錯,按到下一步,就回不去了,就算進 Windows 改使用者名稱,使用者家目錄的名字還是不會變,爛。

最爛的是會把作業系統亂裝到你不想要它裝的分割區,對有複數分割區或硬碟的使用者來說,根本就像不吭一聲就殺光你資料的壞傢伙。

比上面還不 s*ck 一點的就是要打 5*5 英數字元組成的序號,你重灌幾次就要打幾次,而且 Windows 難裝得要命又容易裝到開不了機,一天重灌個十遍,智力都要減退了。(碎碎唸抱怨中)

如果覺得這樣還不夠 s*ck 的話,我只能說你有夠M。(註:這人正重灌到抓狂中)

很爛的文字終端機

Linux 靠文字終端機,就能做到取代檔名(我指的是把檔名中的字串完全換掉),縮放一堆圖片、轉檔、下載網路資料(比如說抓有規則檔名的圖片),以及寫 shell script 用簡單的互動對話,讓你做一堆很方便的事。

不過 Windows 的文字終端機,基本上就是複製刪除檔案,或是電腦中毒時會用用,不然實在是沒什麼用。

不過這缺點,也造就 Windows 有一堆特定用途的圖形小程式,其實算是一種不同的進化。

(2013.09.29 03:42 補充:Windows 下也有 Batch File 可以寫來叫文字終端器做一些複雜的工作,不過沒 Linux 下的文字終端機的指令那麼豐富)

(2013.09.29 03:45 補充:Windows 下的文字終端機,可以裝 PowerShell 這款微軟官方軟體試試,功能比內建的強很多)

永遠看不懂程式想幹什麼

囉嗦的安裝步驟、難懂的錯誤訊息(而且還不能用滑鼠複製文字訊息)、亂七八糟的安裝選項(有些是安裝垃圾軟體的選項)跟說明文字,在在都折磨著使用者的耐心。

比起來,Linux 可以只用單一的管理程式視窗,讓你下載安裝軟體、搜尋想要的軟體、看軟體詳細說明、免點「下一步」的一鍵安裝、簡單移除軟體,省去許多在搜尋網頁上過濾垃圾資訊的工夫。

(Windows 有時連防毒軟體都是廣告軟體!)

(2013.09.29 03:59 補充:Windows 的錯誤訊息,聽說可以按 Ctrl-c 組合鍵來複製,不過我還沒有機會測試,先在這筆記一下)

沒有多重虛擬桌面

沒錯,Windows 上沒有虛擬桌面(幸好有支援多台實體螢幕跟投影機),就算有相關的第三廠軟體,也是爛到完全不能用。(跟額外裝上 Compiz 的 Linux 完全無法做比較)

不過我想,只用 Windows 的人,應該永遠不知道虛擬桌面是做啥的,也一輩子不會有機會碰到,所以這算是可有可無的問題。

清不完的檔案碎片

檔案碎片(fragments),是指檔案在寫入硬碟的過程中,被切割成數塊的情形(你可以想像成把筆電的電源線拔掉好放進紙箱的樣子),檔案被切割得越零碎,要使用這個檔案時(打比方來說就是把筆電的電源線接回筆電上),就越得花時間去把檔案拼回來。

原則上,有為寫入的檔案預留完整的磁碟空間的話,就能減少碎片產生(但還是會有一些),只是 Windows 好像永遠不想改善這問題,而是依賴磁碟重組軟體,去不停把檔案搬來搬去,拖累硬碟的執行效率。

順帶一提,覺得 Linux 上的檔案碎片太多時,把檔案全複製到另一顆硬碟或分割區上,再全部複製回來,就可以把碎片清掉了。

檔名限制多

「\/:*?"<>|」這些字元(半形符號),全部都無法在 Windows 下的檔案及資料夾的檔名中使用,但 Linux 只有「/」是禁用的(因為這是路徑分隔符號)。

(2013.09.29 02:05 補充:Windows 檔名不分大小寫都是一樣的,但 Linux 會有檔名大小寫不一樣,就有兩個同名檔案存在同一目錄下的情況,在某些情況下容易引發操作問題)

(2013.09.29 03:55 補充:其實 Linux 允許這些特殊保留字元,對程式維護者等進階使用者、軟體工程師,其實是很頭痛的問題,因為寫程式時,可能得為含這些字的檔名做例外處理,不然會跟程式內使用到的一些特殊保留字元相衝突)

使用者目錄很難移動

Windows 上,想要把使用者目錄,從 Windows 安裝磁碟(通常是叫 C 槽),移動到別的磁碟分割區上(如 D 槽),必須去改登錄檔 registry。(方法一方法二

比起來,Linux 移動使用者目錄到其他分割區或新硬碟上只要打打幾行字就好!

(註:這邊其實是看個人操作習慣,其實改 registry 跟跑 mount 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都是進階操作了)

(2013.09.27 13:30 補充:經人告知,有一招 Junction ( Windows 版的 Soft link ) 可以做到像 Linux 一樣的捷徑,不過有風險,請自行評估是否要使用)

(2013.10.22 15:42 補充:要用 regedit 修改使用者目錄請在剛裝完如網卡等基本驅動程式時,就馬上處理,不然很容易會有程式還繼續用到舊目錄,或搞不清楚檔案存到舊的還新的目錄,或是得動用正牌 Admin 帳號才能複製檔案的麻煩事)

吃死記憶體的 ramdisk 程式

Windows 上的第三廠 RamDisk 程式(把記憶體空間切一塊出來當硬碟用的軟體),全都是「設定多少大小就馬上吃掉多少」,但是 Linux 上的 ramdisk 是「實際用到多少才吃掉多少記憶體」。

有點難調整的顯示器省電選項

要設定顯示器省電選項,得挖很多層,而且沒有「關閉顯示器後上鎖」的功能。……雖然 Linux 下,關閉顯示器,跟螢幕上鎖,也是放在不同設定選項下啦,但至少是做得到需求的功能,Win7 下我暫時找不到怎麼關閉螢幕(不休眠不睡眠)的同時還上鎖的設定。

(2013.09.30 20:57 補充:螢幕上鎖的功能,是放在螢幕保護程式的設定裡,把關閉顯示器的時間,跟螢保的時間調一樣的話,就可以達到上鎖的功能)

檔案管理員的隨打即找檔名不能輸入英數符號以外的字

Linux 的圖形介面檔案管理員,只要先隨便打個英數符號,就會出現一個搜尋框,你可以在這輸入中日文等雙位元字,快速找到檔案,或是貼上檔名來找到檔案。(我是指反白選取會直接跳到那個檔案上)

雖然可能會有人覺得多利用右上的搜尋欄就好,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習慣按 Ctrl-F 去搜尋的,各有優缺點。(Linux 當然也是有相同的搜尋欄)

(2013.10.03 21:13 補充:經匿名訪客提醒 Windows 是可以輸入中日文字隨打即找的,只是不會像 Linux 桌面環境一樣跳出個檔名搜尋欄)

不甚直覺的滑鼠滾輪操作

Windows 的滑鼠滾輪(滑鼠中間那個長得很像猥褻物的玩意),只會捲動「焦點視窗(即作業中視窗)」的頁面,沒法鼠標移到哪個視窗,就捲動該視窗頁面。

然後各大桌面環境真該加一個按滑鼠中鍵(把滾輪往下壓的意思),就能把資料夾開到新視窗或新分頁的功能呀。

(2013.09.30 21:26 補充:還有就是不能在音量圖示上滾滾輪就調整音量)

圖形介面下的視窗功能太弱

沒辦法所有的視窗(比如說安裝程式或掃毒程式的視窗)都能調整視窗大小,另外也不像裝了 Compiz 的 Linux 桌面環境一樣(其實不裝好像也行),做出以下的操作。

  1. 任意視窗置頂
  2. 任意視窗調整透明度
  3. 用滑鼠中鍵滾輪把視窗收摺(上捲)成只有視窗標題列再下滾展開回來

尤其是第1點跟第2點,對需要邊抄視窗內容、邊寫文章,或邊爬網路、邊看影片時,都相當不方便,只能靠多螢幕來彌補。(當然了,有多螢幕,自然是用多螢幕最方便)

(2013.10.22 16:27 補充:(感謝網友提醒)Linux 也不是所有的桌面環境都能做到這些事,而 Windows 也有一些第三方程式能做到這些事,還請參考以下連結:List of alternative shells for Window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3.10.22 17:04 補充:(感謝網友推薦)Windows 下也有這麼一款桌面自訂管理強化版的第三方老牌程式:Object Desktop - Windows Custom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Suite

(2013.11.02 23:27 補充:Windows 下有一款第三廠軟體 WizMouse,可以讓你滑鼠指標指到哪,就滾動哪個視窗的捲軸,不過在 Win8 上會有點問題無法使用)

一直都很難用的「磁碟管理(分割、格式化)」工具

Windows 的磁碟管理工具,沒有「Undo(上一步)」,你砍掉分割區,就是馬上砍掉了,只能用第三廠工具救看看。

比較起來,Linux 的 GParted 就好很多,只要不按下綠色的「Apply」按鈕,任何操作都是可以重回上一步的。……而且可以任意向前向後調整分割區大小!(如果你想動的是 Windows 的檔案系統,如 NTFS,的分割區的話,請先參考 Ubuntu 社群寫的這份 GParted 文件再動手,不然有低機率可能會讓你的檔案消失)

(想用 GParted 的,請參考拙作[極短簡介] Win7 上最強的磁碟分割及格式化方案 - GParted(usb livd cd dvd 開機救援 disk partitioning format fdsik gnome partition editor Windows Vista 7 8 通用)

另外插上某些牌的 USB 姆指碟(我絕不會說是塑膠零件一直做很爛的某 S 大廠),Windows 還會無法格式化;或是插上一個有其他作業系統的特殊保留空間(通常是筆電廠商塞的還原區),Windows 也會無法刪除。

Windows 跟 Linux 一樣爛到沒救的地方

圖形使用者介面越改越爛

大概是觸控螢幕、平板電腦跟智慧型手機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的關係,所以新的桌面環境,基本上都是設計成「讓人觸控」的,可是這根本不符合傳統電腦使用者的習慣。

強迫使用者接受、學習新的介面,根本沒有必要,這是「選項」而不是「非做不可」的。

沒有無腦的自訂系統安裝光碟的編輯程式

不管是 Windows 還 Linux,你想製作一個你調教好的作業系統安裝光碟,都是專門技術,沒有那種圖形介面可以讓你完全客製化作業系統安裝光碟。

(註:微軟有推出一款 Windows 7 USB/DVD Download Tool,可以讓你把 Win7 的 ISO 檔,給複製到快閃記憶體(就是隨身碟)上,並建立安裝功能,有興趣的可以試試)

永遠搞不懂存在哪的使用者設定檔

目前的 Windows,有學 Unix Like(*nix,指 Linux 或 MAC OS X 這些 Unix 架構的作業系統),把程式的設定檔(即存放你自調的設定之類的檔案),放在使用者帳號的目錄下(在 *nix 中是叫家目錄「home」),不過……他們都一樣爛!

首先就是網頁 Flash Game,總是會搞不清楚遊戲記錄存在哪;然後是程式的設定檔,也是搞不懂哪些是什麼程式,哪些是重要的。而且……他們都是隱藏資料夾!不特別開啟根本看不到!(天哪!)

總之不管是 Windows 還 Linux,都該考慮弄個不能任意刪除的非隱藏資料夾「使用者設定檔(Profiles)」,來存放所有程式產生的設定資料,然後盡可能明白表示這是什麼程式的什麼檔案。

檔名長度有限

基本上,所有的作業系統,都不允許「無限長度(至少沒法到 10,000 字那麼多)」的檔名,或者該說是路徑名稱(即「資料夾+檔案」的連串檔名),所以處在沒法給檔案寫備註資料,只能靠檔名寫上盡可能詳細的文字說明的時代,這個限制就變得很棘手了,有可能放在這資料夾下還 OK 的檔案,移到另一處資料夾就出錯誤。

程式處理中沒有可愛的動畫圖

不重要所以跳下一個。

系統備份還原功能難用不無腦

Linux 基本上全是純檔案,開機管理程式重設一下就好,不過有點進階,所以不無腦。

Windows 的系統備份還原,該怎麼說呢,「用修復光碟還原到某時間點後,系統就會忘了該備份檔」,簡單說你在 A 時間點備份系統,然後還原到 A 時間點,進 Windows 後,還原備份裡就會找不到該備份檔。(雖然檔案還是放在你放備份檔的那地方,但系統就是忘記了!)

總之備份系統比較無腦的方案,還是用 Symantec Norton GHOSTAcronis TrueImageEaseUS Todo Backup Free 跑「硬碟對拷到硬碟」上比較簡單,其他什麼差異備份、定時備份的都別弄,根本做得一團槽。

(2013.10.06 03:35 補充:Win8 開始有仿 MAC OS X 的 Time Machine 的東西了的樣子,不過我嫌 Win8 介面太花,所以只用到 Win7,詳情不確定)

Linux 永遠比不上 Windows 的地方

賺不了錢

原則上 Linux 是給願意自己解決問題的人使用的作業系統,而且還是免費(FREE=自由)軟體,所以沒辦法期待一個好用的軟體,能永續存在,常常是換了個核心版本(等於整個發行版本都要換掉),好用的軟體就死了,沒人願意更新,也沒人有能力更新。

商業軟體再爛,還是能收到錢,所以在金錢誘因而非理想推動下,總是會支援新的作業版本的。(雖然很多免費的小軟體,作者仍然是會持續支援新核心版本的作業系統,而且老實說微軟在相容舊程式上還挺用心的)

硬體支援老舊

原則上,「沒有廠商」願意為 Linux 使用者,主動提供 Linux 下的硬體驅動程式(你的網路卡能連上網就是要先靠這起動才行),即使你買的是「正版」硬體,廠商依然不會提供任何支援,所以 Linux 永遠得靠使用者社群幫他們寫硬體的驅動程式,而且還得是有公開規格的,才有辦法支援。

因此,Linux 的硬體支援,永遠比不上 Windows。(但反過來說,Linux 對舊硬體的支援,永遠優於任何其他的作業系統)

(2013.11.08 21:24 補充:經網友說明,近年廠商都會在新的 Linux 核心內寫入驅動程式的樣子,不過詳細我不太清楚,暫時無法進一步說明)

完全讓人看不懂意思的系統目錄

一般的無腦圖形介面 Linux 使用者,應該只會在家目錄(/home)下進行操作而已,鮮少有機會碰到系統目錄。

不過不得不說,Linux 的系統目錄「很不親切」……雖然習慣了就會知道什麼資料夾是做什麼的。

首先,Linux 的系統目錄,是放在根目錄「/」下,然後只會寫「boot」「dev」「etc」「mnt」「root」「var」「usr」之類的簡短檔名,跟 Windows 的「Program Files」比來,著實難懂不少,而且數量還很多!

總之我用 Ubuntu 8.04 近三年還四年,到現在還是摸不熟 Linux 的目錄架構!

檔案系統會要求一定比例的磁碟保留空間

Linux 為了避免效能低下,所以多數檔案系統(file system,硬碟在格式化時使用的那個東東,Windows 下常見的為 fat32 及 ntfs),都要要求你的分割區要保留 5% 至 15% 的空間。(可以用 tune2fs 調整比例)

剛從 Windows 轉去用 Linux 的,一定會碰上這種莫名其妙就被吃掉磁碟空間的的情況。

(註:想知道哪種 Linux FS 比較適合自己,可以參考「今天的 Tetralet 又在唧唧喳喳了 | Linux 支援的檔案系統小評測 - 最後的選擇是...」這篇文章)

inode 會爆炸

inode 是用來記錄一個檔案、一個資料夾、或一個雜七雜八東西的屬性資料的檔案,用「df --inodes」指令可以查你現在格式化好的檔案系統允許多少 inode。詳細請見以下站外文章。

(2013.09.29 04:53 補充:要解決 inode 爆炸的問題,根本的方法就是換一個不會爆炸的檔案系統,不然就只能砍舊檔放新檔而已)

(2013.09.29 05:08 補充:Windows 也有 inode 爆炸的問題,詳情請見維基百科條目 File Allocation TableNTFS 的「Max. number of files」簡要說明)

一堆英文

Linux 下好用的東西太多,但是圖形化介面的程式,通常不是多數 Linux 使用者的主力,會想在地化的人也相對少很多,所以中文化永遠追不上 Windows 上的軟體。

相容性地獄

Linux 的程式,普遍會有需要其他程式的函式庫才給跑的情況,而且有時還指定要某某版本的才給跑,所以每次有什麼更新,都是牽一髮動全身,很容易一升級,就一堆程式不能用,結果搞到會讓人不想跑更新。但 Windows 不管多老的軟體,在新版本的作業系統上,都可以直接執行,或找到無腦方法跑起來。(嚴格來說是向後相容太花時間金錢人力成本了,除非 Linux 程式愛用者剛好有能力修改,不然都是放爛居多)

文章更新記錄

  1. -----11.17 23:34 新增「一直都很難用的「磁碟管理(分割、格式化)」工具」小章節
  2. -------.22 15:39 新增「圖形介面下的視窗功能太弱」小章節
  3. -----10.05 15:43 新增「系統備份還原功能難用不無腦」小章節
  4. ---------- 18:43 新增「不甚直覺的滑鼠滾輪操作」小章節
  5. -----09.30 18:25 新增「很 s*ck 的 USB 安裝碟」小章節
  6. ---------- 15:14 新增「檔案管理員的隨打即找檔名不能輸入英數符號以外的字」小章節
  7. ---------- 06:20 新增「有點難調整的顯示器省電選項」小章節
  8. ---------- 04:37 新增「相容性地獄」小章節
  9. ---------- 04:21 新增「inode 會爆炸」、「一堆英文」小章節
  10. -----09.29 03:03 新增「檔案系統會要求一定比例的磁碟保留空間」小章節
  11. ---------- 05:30 新增「安裝光碟無法拷貝」、「吃死記憶體的 ramdisk 程式」小章節
  12. 2013.09.26 03:30 發布

8 comments:

mark of the wolves 提到...

我聽說WINDOWS出現訊息視窗時,按CTRL+C可將訊息貼至記事本之類軟體中,你不妨先試試吧?
===
對了認證碼的系統可以換一個文字短一點然後比較好認的嗎?

wini 提到...

>mark of the wolves

你好,有機會我再來試試能不能 Ctrl-c 複製,感謝說明。 ^^

Blogger 留言認證碼方面,那個好像是不能調整的,不過如果沒什麼 spammer 的話,我可能會取消掉,感謝回報。

wini 提到...

慘,一關認證碼功能,就一堆 spammer 衝進來呀…… @_@|||

匿名 提到...

虛擬桌面的部分,微軟有提供,需要額外安裝,檔案不大
http://technet.microsoft.com/en-us/sysinternals/cc817881.aspx

隨打即找檔名的功能應該也沒問題,只是必須知道檔名的第一個字,打出第一個字後就會自動跳選到符合的檔案了,使用輸入法直接打中文也行。
若第一個字符合條件的檔案太多,要繼續輸入第二個字的話,英文需要打快一點,它就會繼續跳選符合頭兩個字的檔案,中文則直接打完兩個字後再按enter就會跳選。
唯一的限制就是它會從檔名的第一個字開始跳選,第一個字錯了就不行。
如果只記得檔名中間的字或關鍵字就只能用ctrl+f來搜尋了,不過在輸入的過程中,windows就能即時搜尋並過濾出符合的檔案了。

wini 提到...

>匿名

你好,感謝分享,剛試了一下,檔名的確是可以隨打即找中日文,大概是沒那個快速搜尋頭文字的欄,所以我誤以為沒有了。

晚點跟虛擬桌面的一起補充上去,感謝分享。 ^^

wini 提到...

>mark of the wolves

抱歉,spammer 實在太多了,我不太想一一處理,可能要麻煩你再打那認證碼了,抱歉造成不便。

陳奕廷 提到...

請問板主, Linux清理檔案碎片的複製,用的是兩次dd指令,還是兩次複製貼上?若是兩次複製貼上,第一個硬碟裡的東西,需要在複製後先刪除嗎?

wini 提到...

>陳奕廷

你好,「dd」不是拿來清除檔案碎片(這動作稱為 defrag-ment-ation,分隔線純為分便閱讀,使用時不必加)的,這是拿來磁區對拷的指令,而且很花時間,沒有特殊需求,不需要使用。

如果你要清除檔案碎片,只要用一般的複製貼上,移到另一顆硬碟,再移回來,就可以清除檔案碎片了。複製回來時,請確保硬碟空間足夠,不然反而會產生更多碎片。複製完確認檔案都沒問題,就能砍掉原始的檔案。擔心磁碟空間不夠,可以分批處理,每一次都只複製跟刪除一小部分。

(Linux 使用者通常是用 tar 指令打包備份,再把 tar 解壓縮到要使用的硬碟上,這部分請盡量用 x-window 圖形模式操作,因為命令列是看不見隱藏檔跟資料夾的,所以下指令操作,有可能會漏掉那些隱藏的檔案)

不過 *nix 作業系統,原則上都會保留寫入完整檔案,所需要的空間,所以沒有覺得特別頓的話,也不需要頻繁地 defrag,保留可使用的硬碟空間,在 10% 以上比較重要。(尤其是你使用 SSD 固態硬碟時,是不需要重組硬碟的,這樣反而會縮短 SSD 的壽命)

關於 dd 指令,可以參考鳥哥的文。
鳥哥的 Linux 私房菜 -- 第八章、檔案與檔案系統的壓縮,打包與備份

 

本站著作(不包含圖片、影音以及回應留言)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